工报|艺术,看见乡建
时至当代,中国乡土生活渐渐远离“渔樵耕读”的理想,城乡二元结构的撕裂导致乡土社会陷入物质衰败与文化失语的双重困境。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艺术的介入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乡土生活的文化维度与情感诉求重新获得重视。
人文工坊第十七期邀请在艺术乡建理论与实践领域均有建树的学界同仁,涵盖建筑学、设计学、地理学、音乐学、美术史、戏剧与影视、历史人类学等学科与领域,审视传统中国艺术中的乡土性,探索当下艺术乡建的可能。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金婷婷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通过此次交流,深入探讨艺术与乡村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1
第一位报告人是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教授,报告题目是《社会剧场:中国艺术乡建新浪潮》。渠岩教授借用“社会剧场”这一概念分析艺术如何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构建新的社会关系,如何通过艺术介入赋予乡村社会新的文化意义。

广州美术学院城乡艺术建设研究院院长渠岩教授
近年来中国乡村建设与艺术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艺术不仅成为乡村文化重塑的重要媒介,也在推动乡村社会变革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渠岩教授强调,“社会剧场”作为中国艺术乡建的新范式,既是文化实验,也是社会运动,其揭示了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潜能——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重构人与土地、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媒介。
“百年乡建”与“当代艺术”作为中国艺术乡建话语体系中两条线索,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主体深度参与,使乡村真正成为多元主体共创的“活态剧场”。同时,他也指出,艺术乡建需要警惕资本化和表演化的倾向,避免流于形式,使其真正服务于乡村社会的发展需求。
2
第二位报告人是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杨忍教授,报告题目是《全球乡村研究理论演化与中国式乡村现代化》。杨忍教授系统梳理了全球乡村研究的理论演变,展示了乡村研究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回应城乡关系的变化。

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杨忍教授
杨忍教授指出,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性,既受到全球乡村研究理论的影响,又必须在本土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文化传统的框架下发展。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他提出应构建更加开放、互动的乡村发展体系,使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被动适应城市发展逻辑,还能主动塑造自身的发展路径。
他强调,乡村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问题,更涉及文化认同、社会资本积累与空间治理优化,只有在经济、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全面互动下,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乡村发展。
3
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林耿教授以《乡村性与乡村实践》为题作报告分享。他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出发,阐释乡村空间和社会关系如何被建构、表征、物质化、展演和挑战,强调乡村并非固化不变的传统空间,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适应和转型的社会形态。

中山大学数字人文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林耿教授
通过多个乡村实践案例,林耿教授探讨不同乡村发展路径的可能性。他指出,在乡村性与现代性的交织中,艺术文化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与复杂性——它不仅反映了乡村性在现代冲击下的混杂与动态演变,还深刻影响着乡村生计与地方认同的构建,并在乡村性重构的过程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纽带。
4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陈晓阳教授,以其多年丰富的田野实践经历为基础,作了题为《华南的城乡与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发言。陈晓阳教授以华南地区为背景,结合自己与志愿者组织、教育机构、博物馆和公益组织的深入合作经验,探讨了社会参与式艺术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公共艺术项目如何有效增强社区凝聚力。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陈晓阳教授
陈晓阳教授通过一系列社会参与式艺术介入城乡发展的生动案例,详细分析了艺术如何与地方社会深度互动,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再生和社会整合。她强调,乡村不仅是城市的镜像与投影,更是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主体。社会参与式艺术的本质在于“共创”,其真正的艺术价值不在于表面景观的视觉呈现,而在于如何从长期实践中真正正视作为独立个体的乡村、正视乡村中的人,最终实现“人的改变”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与再造。
5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杨小彦教授以《回归乡土情调——从我当年做知青时的画谈起》为题,回顾了他在知青时期的绘画创作历程,并深入探讨了乡土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方式。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杨小彦教授
杨小彦教授表示,作为一名“被打下农村”的知青,农村的乡土情调与知识青年的认知实际上存在割裂与错位。在知青岁月中,有相当一段时间我们都沉浸在想象中的列维坦世界里,田间的小路看成是列维坦的《通向伏拉基米尔之路》,阴天下一处挨着水塘的小山包则是他的《在寂静的墓地上空》。
杨小彦教授通过对自己当年作品的重新审视,结合个人记忆与情感体验,揭示了乡土主题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及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6
在提问与讨论环节,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蒋晶副教授提出艺术乡建从早期的个人化实践中的陌生话语发展成为今天一门“显学”,我们从事艺术行业的师生如何为乡村赋能,有效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探讨了艺术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中的具体路径与作用机制。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王天乐从环境美学的理论框架出发,探讨了如何科学运用这一美学理念优化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提升乡村的生态宜居性,传承和弘扬乡村的文化基因,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张倩玉则聚焦于电影艺术,探讨其作为虚拟媒介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视觉表现力,参与到乡村文化价值观的重塑过程之中。

提问与讨论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李浩然提出对于乡村改造具体实践方法的思考,希望借鉴艺术乡建的成功经验,探索并构建一套更加切实可行的在地化方案和理论方法论。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冯嘉安提出,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艺术介入乡村呈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时代性。他借用本次人文工坊海报中所使用的清初正统派画家王鉴的作品《梦境图》,表示如果我们今天探讨艺术与乡村的关系需要用“介入”这个带有外力色彩的词语时,中国传统艺术发生的场域或表现的对象正是乡野。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刘黛妮结合自身研究世界民族音乐的经验,指出在乡村建设中,研究者和参与者不能以自身立场剥夺乡村的主体性,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应尊重乡村的自主性和文化传统,确保当地居民在决策过程中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以维护其文化身份和社会认同。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哲学系陈少明教授
最后,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陈少明教授对本次工坊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此次交流不仅在理论层面上深化了对乡村艺术与现代化内在关系的理解,更在实践层面上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和方向指引。人文工坊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机制,这使得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对乡村与艺术的发展多元路径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