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中国音乐之美》讲座回顾

稿件来源: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发布人:胡中龙 责任审核人:张哲 系统审核人:林小敏 阅读次数:246

 

草长莺飞四月天,最是人间好时节。2024年4月27日下午,“中国音乐之美”专题讲座在南校园艺术学院206室开展,讲座由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主讲,由艺术学院胡妍璐老师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氛围热烈,跟随着章教授的讲解,现场观众都沉浸在美好的音乐世界中,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坚守传统文化,通晓历史脉络

 

讲座伊始,章红艳教授首先从文艺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学习传统文化及洞察专业历史的重要性。她指出,传统文化是民族文明的基石,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当下充满创新与活力的时代,深入传承传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她强调,只有稳固文化根基,我们才能清晰认识自己的起点,明确未来的专业方向。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掌握历史知识不仅是尊重过去,更能在创作中汲取智慧,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同时,章老师讲述了自己身体力行和坚守践行的非遗保护工作,并鼓励同学们致力于挖掘和传承文化遗产,将其转化为推动文艺发展的不竭动力,努力做中国音乐的传承者与传播者,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贡献力量。

 

潜心感知音乐,澄怀领悟乐境

 

讲座中,章红艳教授以满腔热情阐述了中国音乐的魅力,她强调欣赏音乐非局限于音乐学院学生,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感官体验音乐情感。音乐是生活的提炼,能赋予人无限想象空间,使人超越具象,感受丰富情感。章老师以经典之作《春江花月夜》为例,鼓励听众发挥想象力,描绘乐曲画面,体验其中情感。她指出,音乐是跨越时空、文化的语言,用心聆听音乐,情感与旋律会和谐相融,带来文化上潜移默化的内心浸润。

随后,章老师用“且弹,且谈”的方式,通过精彩的导聆与现场演绎,给中山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堂生动且发人深思的音乐课。“ 四弦裂帛起兵戈,千载云沙掩风流。”章老师详细介绍了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武曲《霸王卸甲》,该乐曲以多段体的形式再现了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垓下决战时气势恢弘的战争情景。演奏中琵琶调低三弦,以不同定弦的效果来呈现这首英雄赞歌,既慷慨悲壮又凄美生动。章老师根据古战争标题叙事性展开了每段落的还原讲解,包括“营鼓”“开帐”“点将”“整队”“出阵”“接战”“垓下酣战”“楚歌”“别姬”及“鼓角甲声”。尤其在“楚歌”段落,章老师在演奏示范讲解中着重阐述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音乐美学之极致追求,以及琵琶技法如轮指与推拉吟揉在曲中的生动呈现。在这精彩纷呈的讲演中,章老师给在场听众带来了无穷体验,唤起了大家内心的波澜壮阔。

 

 

细味琵琶雅韵,领略民乐风华

 

章红艳教授还以琵琶文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彝族舞曲》作为切入点与《霸王卸甲》进行对比,分别从速度的快或慢,音响的柔和或强劲,表达方式的写意或叙事三个纬度,通过讲演的形式,淋漓尽致地阐述了琵琶传统乐曲中文曲和武曲的意境表达。章老师相信,琵琶作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相生的乐器,通过学习和传承它能使我们时刻能保持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传统音乐在当下的继承发展。

 “今天下午是我们一起共同度过的时光。”在讲座的尾声,章红艳教授对中山大学艺术学院民族管弦乐队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她鼓励学生们在表演中深入探寻内心的情感世界,用真挚的心去演绎每一首曲目,并倡导同学们广泛横向学习,拓宽音乐视野,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全面的视角理解和欣赏音乐。

 

 

最后张哲书记就讲座做出总结。章红艳教授与在场师生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